M50是莫干山路50號的簡稱 |
M50創意園地圖 (圖片取自官網) |
發展歷史背景脈絡
莫幹山路50號歷史工業區位於蘇州河南岸中段,原廠房是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家族的產業。
1937年籌建信和紗廠,從事紡紗、漂染與機械加工
1952年改為信和棉紡廠
1962年改為羊毛紡織廠
1966年改為上海第十二毛紡廠
1994年重新命名為上海春明粗紡廠。 (由於經濟與廠房收益下滑等問題,進行改制與拓產)
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形成
1999年春明粗紡廠由於經濟效益下滑停產歇業,首先面臨的是土地閑置與下崗工人安置問題。廠房從最初的出租以至於到最後轉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,這其中政府政策對廠房的去留起了很大作用。首先,普陀區政府將地塊批租轉讓給房地產開發商(天安中國投資有限公司),房地產開發商取得土地之後成立子公司(凱旋門企業發展有限公司),做整體的開發改造方案,而春明粗紡廠藉由出租廠房收取租金解決下崗工人的生活問題。在工業廠房管理方以出租廠房空間的方式,收取租金以解決工廠的後續問題時,一些藝術家看中了這片位於蘇州河邊、保存了從1930年代到1990年代各個階段建築風格的老廠房,陸續來到這裡租下廠房作為工作室使用。同時,上海市開始重視保護歷史文脈的工作,春明粗紡廠的廠房因為上海紡織工業的歷史被保護下來。
2002年被上海市經委命名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業園區
2004年上海市的文化工作會議中,春明粗紡廠被命名為視覺藝術特色街區
2005年4月上海市經濟委員會授牌為第一批創意產業聚集區
換言之,莫幹山路50號因為藝術家們入駐,吸引更多藝術創作者進入,工廠也藉由出租的業態管理促成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,春明粗紡廠也因此成為大家所稱的“M50創意園”,在經過上海市經委授牌正名之後,更使M50創意園名聲遠播。
園區管理機制與運作方式
為了能維持M50創意園的型態,園區針對管理與維護的問題,有幾項基本的要件。
1.尊重歷史,合理利用現有建築:在留倉庫原貌的基礎上,對廠房硬體設備進行部分修繕維護,承租戶於裝修工作上也必須通過廠方的審查,不得破壞建築物原貌。
2.從整體出發確定用地功能和項目策劃:對入駐藝術機構及藝術家的管理,通過藝術創作活動的舉辦與質量的管控,提升園區的藝術氣息。
3.有對象地協助藝術家:對享有知名度但生存困難的藝術家,給予減免租金等不同形式的幫助,改變了以往簡單的房客與房東的關系。管理方一方面支持藝術家在此生存發展,另一方面藉此維持M50的藝術氛圍,讓他們不至於隨著租金的提升而受到淘汰。此外,工廠管理方在M50創意園運作管理上,成立四個部門,分別為房產經營/安全管理/行政/財務部門,進行園區的管理與維護工作,通過企業化的運作方式,針對不同事項,成立專職部門作管理工作,因此也讓文化創意產業的型態得以長久維持。
M50創意園能夠形成並維持文化創意元素的原因,除了最初便宜的租金與寬敞的廠房吸引了藝術家進入以外,工廠管理方在業態管理方面也管控得很嚴格;廠方在租金方面依據不同的業態與進駐時間給予的租金條件,藉此控制園區內的創意產業類型。
工廠管理方與藝術家在M50創意園形成過程當中,起了非常大的作用。起初在廠方與藝術家的激蕩之下,藝術工作者群聚在老舊工業廠房進行藝術創作,並且自發性的將莫幹山路50號這塊工業生產空間塑造為藝術工作場所,在此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氣息,也因此使上海政府對此的規劃發生轉變,同意保留老舊工業廠房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空間,從拆遷轉為支持的角色。綜歸以上,M50的成功轉型,有三大關鍵因素:
1. 藝術家的自發性力量,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說,藝術品的客源通常是經濟能力較足夠的,社會地位階層較高的人;因此,當莫幹山路50號的廠房面臨拆遷危機時候,能夠藉由歷史建物保護專家的出面呼籲,增加社會大眾對此事件的重視。
2. 市政府的規劃力量,原本劃定批租的地塊後來會有規劃改變的情況,也是政府意識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成不易,在上海轉變產業政策之下,老舊廠房的轉型與已形成規模的創意產業園難能可貴,在市規劃局的支持下,M50創意園才能持續運作。
3. 企業集團的力量,春明粗紡廠透過企業化的方式租賃管理廠房,且為了讓廠房能夠以創意產業園區的型態被保留下來,也針對內部業態與建物作管控,從個案當中亦顯現出另類的草根規劃力量。
結論
M50創意園空間的再結構過程,表現出草根規劃力量的生機,工廠管理方與政府在都市發展及規劃的拉鋸戰,在產業結構轉換與土地批租的過渡時期中,以文化創意產業的註入提升內部空間產業格局,不僅打破產業空間置換的僵局,亦扭轉被拆遷的命運。
參考文獻
1. M50官方網站 ww.m50.com.cn/
2. 洪啟東,2009,城市觀察,從上海M50創意園區看成是轉型中的創意產業崛起
3. 汪楊,M50蘇州河畔SOHO
報告者:視傳碩一 M10332024
0 意見:
張貼留言